秦筝吐绝调,玉柱扬清曲!浅析中国传统乐器,品味音乐文化之美

前言:在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册中,众多瑰丽的宝石镶嵌其间,而其中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便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乐器。自远古时期起,这些乐器便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,见证了无数的荣光与变迁。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,诉说着中华民族丰富的音乐智慧,展示了无尽的艺术魅力。

中国传统乐器,犹如琴瑟笛箫之间的和谐旋律,流淌着世代相传的韵味。它们的音色独特,既能表现激荡人心的豪情壮志,又能演绎清幽静谧的心绪。
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古老乐器的奥秘,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。

一.埙篪鸣自合,金石莹逾新——埙

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乐器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,因其材料多为陶土,被归为“土类乐器”。最初的埙只是在狩猎过程中被用于模仿动物声音,经过长时间的演变,成为一类吹奏乐器。据说,最初的埙是人们在石头上挖两个孔而制成的。

埙可以被分为许多种类。依据音孔数目的不同,有六孔埙、八孔埙、十孔埙等,其中八孔和十孔都有两个孔开在背面。

依据形状的不同,则有鸳鸯埙、梨形埙、牛头埙等。

古时的埙多是用兽骨、石头等制成,而到了制作工艺发达的现代,陶瓷、木材、竹子等也常被用作制作埙的材料。

同为吹奏乐器,埙的演奏方法与笛子类似。演奏者需要控制口型的大小和气息的强弱、以不同角度吹孔,来奏出高低不同的音调。吹奏埙时有一种叫做“气震音”的技巧,是指在吹奏长音时通过气息产生的强弱不同的波动。通过这种技巧吹奏出的声音可强可缓,强时壮阔悠扬,缓时如泣如诉。

埙的音色自然古朴,声音和谐,具有“和”的特色美。

宋朝的叶适曾在《国子祭酒赠宝谟阁待制李工墓志铭》中说道:“公义顺而理和,埙唱篪应,璋判圭合,得于自然。”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中有:“埙,立秋之音,万物曛黄也。”

埙属于古代的八音乐器。所谓“八音乐器”,出自《周礼春官 大师》,在其中的《周礼春官乐师篇》中写:“大师掌六律六同,皆播之以八音:金石土革丝木匏竹。”埙便是其中的“土”。八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音乐符号,埙更是在其中有着相当的地位,担任中音的角色。

1982年,淳化县夕阳村黑豆嘴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只陶埙,现藏于淳化县文化馆。经过研究发现,这只陶埙可吹出纯四度加大二度的音列,具体表现为bB宫系统的“羽-商-角”音列形。

埙同时具备了功能美、音色美和精神情感美,从审美角度来看,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,更是一种工艺品,中国礼乐制度的载体。实用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,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埙文化。

在当代许多音乐大师和爱好者的推动下,埙文化逐渐普及,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埙乐培训班开放。

在音乐领域,埙作为中国传统乐器,依旧保持着其独特的地位,不仅在中国,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。在文艺方面,埙文化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,成为了文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。在文化教育方面,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,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。

二.佳人当窗弄白日,弦将手语弹鸣筝——筝

筝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,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。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,时至今日,筝依然是声名赫赫的传统乐器,在民间颇为流行。筝的音色柔和悠扬,能够表达出深情和哀愁,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秦代李斯在《谏逐客书》中说:“夫击瓮、叩击、弹筝、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,真秦之声也。”

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关筝的记载。所谓“真秦之声”,是指当时秦本土的音乐。

从史料中的记载可知,隋唐时期便已发展出十二弦、十三弦筝,而在此之前的两汉时期,还有五弦筝存在。《旧唐书》中写:“杂乐筝并有十二弦,他乐均有十三弦”,可见当时的十二弦筝只是用来演奏杂乐,真正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十三弦筝。

在各种古籍和诗词中,筝常常被与瑟和琵琶一并提及,演奏者常用它们一起演奏。在隋唐时期,或许筝乐的音色和音响等特性更适合与弹拨乐器相结合。这一事实从另一个角度也展现了隋唐时期筝乐文化的多元性。

直到近现代的1958年,上海音乐学院王巽之先生试制成功了21弦S型古筝,这是筝形制的重大突破。21弦大大拓宽了筝的音域,由原先的三个八度增至四个八度,这极大丰富了筝的表现力。此后的筝便一直保持在这个弦数。

到了二十世纪末,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、交流,人们的音乐品味和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。筝这一传统乐器的演奏形式也随之改变,从过去以单旋律为主的曲目,如浙江筝曲《高山流水》,发展出双手合奏的现代筝曲。为了适应这些变化,筝这一乐器在制作工艺和形制上也要求更加精细和科学。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筝的音质,还使得筝乐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焕发出更为迷人的魅力。

筝的音乐曲目非常丰富,包括古代的宫廷音乐、民间音乐、现代音乐等。这些曲目在中国音乐史上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现代筝曲目则更加多样化,包括了各种流行音乐、古典音乐、民族音乐等。

古筝,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瑰宝,历史悠久、韵味深厚,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优美的旋律,长久以来占据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地位。古筝既是一种艺术品,又是一种展现中国传统韵味的精神象征。世世代代的人们为之倾心,古筝的魅力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
总之,筝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,不仅在音乐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,同时还与中国文学、绘画、戏曲等领域密切相关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筝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,为人们带来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音乐体验。古筝所体现的魅力不仅仅是音乐本身,更是一种精神传承,一份对历史、文化的敬仰。

三.雉操扬琴奏,名翚拂扇尘——扬琴

扬琴是一种传统击弦乐器,源远流长、历史悠久,自古便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音乐的瑰宝宝库中。

早期的扬琴形制较为单一,体积较小,形状以梯形和扇形为主,故被称为“扇面琴”。整个扬琴的制作主要采用桐木材料,表面板上通常镶嵌有两个圆形的出音孔,并用骨雕进行装饰,既美观又有助于声音传导。琴码主要为方形或圆弧形,用于固定琴弦的琴桩由铜铁制成,呈八角形状,放置在左右琴钉板上,但由于其暴露在外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琴体的美观。

共鸣箱由两条音梁搭建。调音工具被出尊在后附板的小抽屉。

早期扬琴的演奏技法比较简单,使用单根琴竹交替击弦,以高声部为主;后来渐渐吸取了其他的音乐形式,为了满足现代音乐听众的需求,发展出八大传统演奏技法,分别是弹,轮,滑,点,颤,拨,揉,勾。

技法的完善使得扬琴有了更高的表现力,同时也促进了琴竹和琴体设计的改进,为日后扬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基础,让扬琴文化越发繁盛。

早期的扬琴演奏以民间乐队、地方曲艺等伴奏为主,大半属于即兴创作,所有的创新基本仅限于在单一的旋律中加些点缀,没有乐谱或统一的规范要求。随着社会地域文化的交流,和大众审美观的变化,民间的扬琴音乐创作逐步以当地民俗生活和风土人情为主题,加入了民谣元素,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自身独特的风格,衍生出多个扬琴流派,自此扬琴不再只作为伴奏乐器出现。

各个流派的发展,对扬琴的形制也有了各种不同的要求,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并实践了扬琴形制的改进和研究。

乐器的发展改进无疑是由演奏技巧、音乐创作和风格流派的进步所推动的,他们之间向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。那些不同风格的音乐流派,都是由丰富的演奏技巧催生出的,从而推动了多种形制的乐器,满足广大听众和演奏者的需求,进一步推动扬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。

与其他中国传统乐器相比,扬琴在民间的传播与发展时间较短,但这也意味着它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非常广阔。为了加速扬琴的推广和普及,我们应从音乐创作、教学材料等方面着手,更重要的是从乐器形制的改进入手。优化的乐器形制是其传播的基础。

四.奚人作琴便马上,弦以双茧绝清壮——二胡

二胡,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弓弦类乐器,在各地民族民间音乐团体中占有重要地位。源于唐代的二胡,最初被称为“奚琴”,至今已有逾千年的发展历程。

宋代著名学者陈旸在《乐书》里讲:“奚琴乃胡乐之本源。”

“奚琴”最初诞生于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之手,其后逐渐传遍各地。到了唐代,胡琴已经广泛流行并受到人们的关注。进入宋代,胡琴被更名为“稽琴”。

二胡的琴体是其重要的共鸣体,由弓的推拉运动和擦弦后琴皮的振动发声。琴筒的材质和形状直接影响二胡的音量和音质。通常使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,制成的形状有六角形、八角形、圆形、前八角后圆形等,其中六角形最为常见。琴筒的后部装有一个音窗,一般为雕木花窗,不仅起到装饰作用,而且对发音、传音和滤音都有一定的好处。

琴筒的筒腰略微细长,筒后口则敞口或开设有各种式样的花孔音窗。琴筒起到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,是二胡发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在悠久的民间传播过程中,二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形式,包括独奏和伴奏。二胡常常与其他小型民间器乐兼容,在地方音乐和民间戏曲中广泛运用。在戏曲方面,二胡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,包括高腔、皮簧、粤剧等多个剧种。在地方音乐方面,二胡可以与各种丝竹乐器和地方小曲等进行合奏。

在二十世纪初,二胡的名称和形制得到严格定义。琴杆的长度增加到90厘米,内外弦标准改为老弦和中弦,通过固定琴弦音高的方法,拓宽了二胡的音域范围,使其可以演奏三个八度、四个音区的音乐。这使二胡脱离了传统的伴奏角色,成为具有独奏能力的乐器。

虽然二胡的音域较为狭窄,但它的音色非常优美动听,能够表现乐曲的强弱变化,掌握自如。演奏时,二胡音乐的线条甜美细腻,接近于人声,悦耳动听,非常富有歌唱性,因此被誉为中国弦乐之王。二胡的揉弦技巧能够使其音色更加饱满、流畅,将二胡的音色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一首能够打动听众的二胡乐曲,是通过演奏者的技法展现其曲调优美旋律创造出来的。这种乐曲以渲染情感来打动观众,通过优美的声音来调动观众的情感,使演奏者与观众的内心情感相互连接在一起,为观众带来最美妙的艺术享受。

五、结语

中国传统乐器丰富多彩,琴瑟和鸣,乐器之美,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伴相生。在现代的音乐创作中,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。我们应该珍惜传统乐器,传承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,让这些美妙的乐器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,为人们带来更多的音乐享受。同时,也期待着更多的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能够投入到传统乐器的学习中,让这些乐器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
参考文献:

《乐书》,[宋]陈旸撰,文化艺术出版社,2021年。

《旧唐书》,[后晋]刘眴撰,中华书局,1975年。

《谏逐客书》,[秦]李斯撰。

《周礼》,周公撰,中华书局,2022年。

《华乐大典·扬琴卷》,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撰。

共 1 页 1 条数据